朱元璋和刘伯温之间有一个著名的故事,据说公元1370年朱元璋在南京皇宫让刘伯温给大明王朝算一下国运,看看大明朝能够延续多少年?
刘伯温听后心中一惊,知道这是一个危险的问题,想了一想便对朱元璋说:我算了一下,大明王朝能够存续
六百半
。
朱元璋以为是650年,其实是300年左右,十四号也的确如刘伯温所说的那样,大明朝存在276年就灭亡了。
其实,像这样算国运的事情并不是大明朝的专属,清朝时期顺治皇帝也曾找高僧算过国运,而高僧只说了14个字,百年之后再看这句话可谓是字字珠玑、字字成真。
那么,这其中有着怎样的故事呢?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。
展开剩余87%顺治皇帝入关称帝
众所周知,明朝末年天下大乱,农民起义军和李自成攻入北京推翻明朝统治,建立了大顺政权。
然而,大顺政权的内部矛盾和外部敌人使得它很快就陷入困境,北方的清军趁机进攻一路南下。
在这样的形势下,大清朝决定攻入山海关,消灭大顺统一中原。当时,清朝的皇帝叫做顺治,1643年继承父亲皇太极的皇位,是清朝的第二位皇帝。
当时他虽然只有六岁,但摄政王多尔衮却是一位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,主持清朝的内政和外交并指挥清军的作战。
他不惜与蒙古、西藏与俄罗斯等邻国结盟,还大力推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,加强军队的组织和纪律......
多尔衮的改革使得清朝的政治、经济和军事等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,为清朝的兴盛奠定了基础。很快山海关之战爆发,这场战役是清朝与大顺的决战,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。
多尔衮率领的清军与明朝的将领吴三桂联合,共同对抗李自成的大顺军,经过激烈的战斗清军大获全胜攻入山海关,标志着清朝的统治从关外扩展到关内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多尔衮的权势也引起顺治皇帝的不满,顺治皇帝聪明伶俐有着雄才大略,不愿意做一个傀儡皇帝渴望亲自掌握政权,与多尔衮最终走向对立面。
多尔衮也察觉到顺治皇帝的不满,开始担心自己的安危,想要加强势力巩固地位,两人之间的矛盾逐渐加深激化。从结果上来看,顺治皇帝取得胜利,多尔衮身死道消。
权臣已死、天下大定,本以为顺治能够静下心来好好治理国家,然而一件事情被解决自然还有另外一件烦心事,大清朝入关后的国运如何就让他比较担忧。
正所谓“守业更比创业”,于是顺治皇帝便找到一位得道高僧询问一二,这位高僧虽然没有敷衍他,但说话也比较含蓄只透露了14个字:十帝在位九帝囚,还有一位在幽州。
乍一看十帝、九帝、还有一位等关键词加在一起足足有20位皇帝,这样算下来大清朝怎么也得有六七百年的国运,可真实的意思却不是如此。
“十帝在位九帝囚”是什么意思
从历史上来看,大清国(包括后金国)一共有12位帝王,但大清朝(入关之后才能称为朝)却只有十位皇帝,他们分别是顺治、康熙、雍正、乾隆、嘉庆、道光、咸丰、同治、光绪和溥仪。
顺治、康熙、雍正、乾隆、嘉庆、道光、咸丰和同治在位时,虽然也经历过各种各样的坎坷,但他们的从政之路算是较为顺当,但自光绪开始皇帝则慢慢成为傀儡,“九帝囚”指的就是光绪皇帝。
1875年,光绪皇帝继承同治皇帝的皇位,但权力却归摄政太后慈禧所有,她才是清朝的实际统治者。
慈禧在位时也有一些卓越的表现,比如实行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制度以提高清朝的国力,但更多是为了自己的私欲,以至于签订了诸多丧权辱国的条约。
她有着强烈的权力欲不愿意放弃权力,想要培养一个听话和顺从的皇帝,而不是一个有主见和创新的皇帝,所以平时对光绪皇帝的控制极其严厉。
光绪皇帝虽然年幼但是聪明好学,有着开放和进步的思想,不满意自己的处境渴望摆脱慈禧太后的控制,亲自掌握政权并进行改革赶上世界的潮流。
于是,在暗中他开始接触一些有志于改革的人才,如康有为、梁启超和谭嗣同等,然而因为势力和利益与守旧派发生矛盾和斗争,最后戊戌变法失败光绪皇帝也被囚禁在瀛台,直至去世才被释放。
由此观之,“九帝囚”不是有九位帝王被囚禁,而是大清朝的第九位皇帝被慈禧太后软禁。那么,“还有一位在幽州”是什么意思呢?这就不得不提一下溥仪皇帝了。
“还有一位在幽州”是何意思
光绪皇帝死后,慈禧太后扶持小皇帝溥仪登基,然而三年过后大清朝就被民国推翻了。为了政局的稳定,民国政府并没有将清朝皇室赶出紫禁城,溥仪皇帝又在皇宫中生活了十几年。
直至1924年,北洋军阀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,溥仪和清室才被迫离开紫禁城。
此后溥仪流亡天津寄居在日租界的静园,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我国东北三省,并在东北建立傀儡政权满洲国并邀请溥仪出任执政。
溥仪在日本人的诱惑和威胁下接受了这一职务,成为伪满洲国的国家元首,1934年加冕为满洲国皇帝年号康德,但实际上只是日本的傀儡没有任何实权。
溥仪在满洲国的生活表面上是富丽堂皇,实际上却被日本人严密监控,不能自由行动不能与外界接触,只能沉溺于鸦片和酒精以求暂时的忘却。
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,日本投降伪满洲国崩溃,溥仪被苏联红军逮捕送往苏联。在苏联他受到良好的待遇,他甚至想要留在苏联成为一个普通的苏联公民,但在1950年被移交给我国。
之后溥仪被关押在抚顺战犯管理所,接受长达九年的改造,期间一点点认识到自己的罪行并反省自己的过错,1959年获得中央特赦获得自由,先后在北京植物园和中国科学院古物馆工作,成为一个普通的工人过起平凡的生活。
值得一提的是,他还在改造期间写了自传《我的前半生》,向世人讲述自己的经历和感受,1967年在北京逝世享年61岁。
看到这里或许很多人不清楚溥仪与“幽州”什么关系,在古代河北被称之为冀州,而在冀州之北大致接近现在的东三省一代被称之为幽州之地。
日本成立伪满洲国后,溥仪刚好在东北成为日本的“傀儡王”,所以“还有一位在幽州”说得也比较符合实际情况。
当然,这些故事大多存在于民间故事中,是老百姓津津乐道的话题,但也透露着大清朝的发展历程。
对于此事,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?
发布于:天津市